2004年8月20日,星期五(GSM+8 北京时间)
浙江法制报 > 第三版:视线 改变文字大小:   | 打印 | 关闭 
理赔,像“云娜”那样的风速
本报记者 蔡亮/文 王志浩/摄

  2004年8月18日,台风“云娜”过境后的第6天,浙江台州市椒江区沙田村一队。
  “老陶在家吗?”村民陶文游家走进了两名胸佩PICC标牌的人。“快请进!”陶文游一眼就认出来了,他们正是前几天来过的人保财险台州分公司工作人员高文军和朱英杰。
  “老陶,今天我们再确认一下损失情况。这样再过一两天,你就可以来公司拿赔款了。”高文军笑呵呵地对陶文游说。听到这个好消息,陶文游可乐坏了。由于自己花了大半积蓄造的房子在台风中损坏严重,陶文游愁得吃不下饭。他想起自己给房子投了保,但保险公司究竟会不会尽快给他理赔,老实巴交的陶文游心里没底。“我听说这次值几千万的工厂都被吹坏了,保险公司肯定很忙,我这样的小户人家,总要等上十天半个月吧。”可就在他报案的第二天,高文军他们就来查看损失情况了。“我真是开心!那天晚上我还跑到亲戚家里说,房子坏了也不怕了,保险公司来过了。真是雪中送炭啊!”笑容在他脸上荡漾开去。
    14点整,椒江区洪西路星星集团有限公司内,“云娜”肆虐后的痕迹仍随处可见。一片狼藉的钣金车间里,除了忙着“收拾残局”的工人,还有几名手拿纸笔的人正在四处查看。他们时而翻动着锈迹斑斑的零配件,时而在本子上作着记录,时而拿起相机拍照,忙得不亦乐乎。“星星”的员工们都知道,有这几位保险公司的工作人员在此忙碌,意味着企业的损失将降到最低。
  此时,陈黎正和几位同事一起清点一批受损的冰箱配件。作为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台州分公司(下简称人保财险台州分公司)的一名工作人员,陈黎在这次风灾后的第二天就与20多名同事一起被派至星星集团展开理赔工作。他们首先要对企业受损情况进行初步调查;然后按照企业提供的损失清单逐项查看核对,并将结果反馈给企业;最后还要对异议部分进一步查看,直到双方认可为止。
  这的确是一项费时、费力又费神的工作。陈黎和同事们每天8点半就赶到企业,在闷热的车间内清点数以万计的零配件、检查受损的厂房设备、核对数百乃至数千项账目,进行大量的评估和计算,马不停蹄地忙到傍晚六七点钟;回家后还得把白天收集到的材料整理好,总要到深夜才能休息。“很辛苦,但我们的工作必须细致。因为按照合同依法理赔是我们的原则。不该赔偿的部分我们要拿出充分的理由和证据,该赔的我们一分钱都不能少给。”陈黎说,正因为坚持了这个原则,他们的工作得到了企业的充分理解和认可。
  “停产一天,企业就要损失几百万。”“星星”的副总裁叶仙根对陈黎他们的工作相当满意,“他们的工作很及时,很负责。对企业来说,保险理赔越早兑现越有助于恢复生产。”事实上,早在几天前,星星集团就已经收到了人保财险台州分公司支付的300万元预付赔款。这是人保财险公司针对这次重灾出台的一项充满人情味的“特殊规定”——对于部分损失特别严重的大型企业,可以通过预付赔款的形式,帮助企业解决燃眉之急。
    15点整,人保财险台州分公司营业大厅。报案受理窗口的工作人员柯雪皎看上去十分疲倦。这些天前来报案的保户比平时多了好几倍,八成都是台风造成的损失,她们手头的工作量也成倍增加了。“平均每天要加班3个小时以上,也没有了休息天。不过大灾理赔就是这样的,我们要为保户着想。”连日的辛苦,她只是微笑着轻描淡写。
    19点30分,人保财险台州分公司大楼内依然灯火通明。办公室主任卓黎明坐在办公桌前睡着了,手中还拿着一份文件。“唉,看材料都能睡过去。”他有些自嘲地说,“这几天工作量太大,我们已经倾巢而出,公司领导全都到了理赔一线,连部分财务人员都顶上去了。”